0%

3.树

树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参考王道数据结构的树总结

3.1 树

3.1.2 基本定义

n 个结点的有限集( $n \ge 0$ )

  • 每棵树只有一个根结点
  • 其余结点分为 m 个有限集,每个有限集都是树

1. 定义

逻辑结构

一对多 :除根结点外,其余节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可以有多个后缀

层次结构

树中某节点最多只和上一层的一个结点有直接关系 $\Longrightarrow$ n个结点 n-1 条边

2. 术语

结点间关系

路径:从根到孩子结点 间经过的结点序列

  • 树:无序有向 方向由双亲结点指向孩子结点

  • 从根到某一结点的 路径 只有一条

  • 路径长度:序列中结点个数

一个双亲结点有几个孩子结点

  • 分支结点度 > 0

  • 叶子结点的度 = 0

  • 树的度指的是树中最大的结点度

区分

度为m的树m叉树
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等于m允许所有结点的度都小于m
不允许为空树可以为空树
度的深度&高度

深度:自顶向下

高度:自底向上

  • 树的高度/深度:从1开始,结点最大层数
有序树&无序树

有序树:子树左右次序不能互换

森林

m ($m\ge 0$) 个根,且结点不相交的有限结点集

3.1.3 性质

1. 树的

第i层结点

度为m的树中第i层最多有 $m^{i-1}$ 个结点

高为h的树中最多有 $1+m+m^2+…+m^{h-1}=\frac{m^h-1}{m-1}$

2. 树结点与度之间的关系

3. 结点数与高度的关系

具有n个结点的m叉树

  • 最大高度为n
  • 最小高度为 $\lceil log_m[(m-1)n+1] \rceil$

推导

由第i层最多有 $m^{i-1}$ 个结点,故深度为h的树结点数范围为

3.1.4 树的存储结构

能唯一反映树中各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1. 双亲表示法

顺序存储 :利用结点只有唯一双亲结点,每个结点中增设伪指针指向双亲结点所在存储位置

  • 便于得到双亲结点 $O(1)$
  • 求结点的孩子结点需要遍历整个存储结构 $O(n)$

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data;
int parent;
}PTNode;

typedef struct{
PTNode nodes[MaxSize];
int n;
}PTree;
  • 根结点下标为0;其双亲域为-1

2. 孩子表示法

拉链法 :将每个结点的孩子用单链表链接

  • 除叶结点,有多少个其余节点就有多少个链表
  • 便于寻找孩子结点 $O(1)$
  • 寻找双亲结点需要遍历整个存储结构 $O(n)$

3. 孩子兄弟表示法

二叉链表 :左子树根为其左孩子结点;右子树根为左孩子结点的第一个相邻兄弟结点

1
2
3
4
struct CS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CSNode *firstChild,*nextSibling;
}CSNode;
  • 利用树 $\rightarrow$ 二叉树转化的思想
  • 从当前节点查找其双亲结点复杂
    • 可增设 parent

3.1.5 树的操作

1. 树、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

左子右兄 :给定一棵树或者一个森林 都有唯一的二叉树与之对应

  • 可以理解为对同一棵二叉树的解释方式不同。若两个孩子结点表示
    • 左右孩子,则为二叉树
    • 左子右兄,则为其对应的树或森林
树 -> 二叉树
  • 具有相同双亲的叶结点,转化后只剩一个叶结点 (最右叶结点)

  • 每一层的最后一个结点转化为二叉树后其右指针域为空

  • 叶结点个数 = 左指针域为空的结点数

森林 -> 二叉树
  1. 森林中每棵树 $\rightarrow$ 二叉树
  2. 后一棵树为前一棵树的右子树
二叉树 -> 森林
  1. 根及左子树为第一棵树的二叉树形式
  2. 二叉树右子树为森林除第一棵树的二叉树形式

2. 树、森林遍历

树遍历

先序

  1. 访问根

  2. 先序遍历左子树

  3. 先序遍历右子树

后序

  1. 后序遍历左子树

  2. 后序遍历右子树

  3. 访问根

森林遍历

先序

  1. 访问根

  2. 先序遍历第一棵树的子树

  3. 先序除第一棵树的森林

中序

  1. 中序第一棵树的子树

  2. 访问第一棵树的根

  3. 中序除第一棵树的森林

森林二叉树
先序先序先序
后序中序中序
  • 可以理解为对一棵二叉树遍历序列的解释方式不同

3.1.6 树的应用——并查集

1. 目标

2. 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

  • 子集根结点数据域:$-\mid当前子集中元素个数\mid$
  • 孩子结点数据域:所在集合的根结点下标

3. 操作

  • Find(S,x); 查找集合S中x所在的子集,并返回子集名(子集根结点下标)

  • Union(S,root,root2); 将一个root2的双亲结点指针指向root

3.1.7 常用特例

3.2 二叉树

3.2.1 基本概念

1. 定义

n($n\ge 0$) 个结点组成的有序树

  • n=0,空二叉树
  • n > 0 左右子树互不相交且分别是一棵二叉树

2. 特点

  1. 每个结点至多只有2棵子树

    不是度为2的树

    • 度为2的树至少有三个结点
    • 二叉树可以是空树
  2. 二叉树是 有序树 ,区分左右

3. 五种基本形态

3.2.2 二叉树性质

  • $n_0=n_2+1$

    任一棵树,边数=结点树-1

  • 第 k 层至多有 $2^{k-1}$ 个结点(k $\ge$ 1)

  • 高为 h 的二叉树至多有 $2^{h}-1$ 个结点

1. 满二叉树

除叶外,每个结点的度都为2

  • 第 i 层结点数为第 i-1 层结点数的2倍

  • 高为 h 的满二叉树,含有 $2^h-1$ 个结点

    • 树中总结点数n为奇数

2. 完全二叉树

满二叉树连续缺失最下最右叶结点

  • 编号与对应满二叉树相同

  • 结点 i 与其双亲结点、孩子结点编号的关系

  • 设编号为 i 的结点,若 $i \le \lfloor \frac{n}{2} \rfloor$ ,则结点 i 为分支结点,否则为叶子结点

  • 设树的总结点数为n

    • 若 n 为奇数,则每个分支结点都有左右孩子

    • 若 n 为偶数,则编号为 $\frac{n}{2}$ 的结点只有左孩子

      度为1的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左孩子

    • 树高为

  • 编号为 i 的结点为叶结点或只有左孩子,则编号大于 i 的结点都是叶结点

结点总数与叶结点数关系

:重点是推导思路,式子不重要

  1. 已知结点总数,求叶子结点数

    设完全二叉树结点总数为n,由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前 h-1 层共有 $2^{h-1}-1$ 个结点,故叶子结点个数为 $n-2^{h-1}+1$ 。可知第 h-1 层有孩子结点的结点数为 $\lceil \frac{n-2^{h-1}+1}{2} \rceil$ ,而第 h-1 层有 $2^{h-2}$ 个结点,故第 h-1 层的叶子结点数为$2^{h-2}-\lceil \frac{n-2^{h-1}+1}{2} \rceil$ 。故含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叶子结点个数为 $n+1-2^{h-2}-\lceil \frac{n-2^{h-1}+1}{2} \rceil$ 。

  2. 已知第h层有k个叶结点,求树中总结点数

    • 树中结点数最多情况:第 h 层满,且第 h+1 层还有叶结点,如下图。

      第 h 层有孩子结点的分支结点数为 $2^{h-1} - k$ ,故树中结点总数为 $2^h-1+2(2^{h-2}-k)=32^{h-1}-2k-1$ 或 $32^{h-1}-2k-2$

    • 树中结点数最少情况:第 h 层有且仅有k个叶结点,前 h-1 层满

      • 求总结点数:

        前 h-1 层有 $2^{h-1}-1$ 个结点,故共有 $2^{h-1}-1+k$ 个结点

      • 求总叶结点数:

        第 h-1 层有叶子结点的结点数为 $\lceil \frac{k}{2} \rceil$ ,故第 h-1 层有 $2^{h-2}-\lceil \frac{k}{2} \rceil$ 个叶结点,故共有 $2^{h-2}-\lceil \frac{k}{2} \rceil + k=2^{h-2}+\lceil \frac{k}{2} \rceil$ 个叶结点

3.2.3 存储结构

  1. 顺序存储

    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存入数组,最多占 $2^h-1$ 个连续存储单元

    适用于 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

  2. 链式存储

    数据域+左指针域+右指针域。

    n 个结点含有 n+1 个空指针域

3.2.4 二叉树的遍历

按某条搜索路径,使树中每个结点都被访问一次

  • 二叉树结点 $\stackrel{映射}{\longrightarrow}$线性队列

1. 递归框架

先序NLR中序LNR后序LRN
visit(T);InOrder(T->lchild);PostOrder(T->lchild);
PreOrder(T->lchild);visit(T);PostOrder(T->rchild);
PreOrder(T->rchild);InOrder(T->rchild);visit(T);
  • 时间复杂度:$O(n)$
  • 空间复杂度:$O(树高)$ 最坏 $O(n)$

  • 先序遍历,中序遍历,栈中保存的是栈顶元素的祖先结点

  • 遍历 $\neq$ 经过 :每个非叶结点经过三次,但只被遍历一次

2. 非递归遍历

中序
  1. 沿当前结点的左孩子依次入栈,直至为 NULL
  2. pop 一次,访问栈顶元素 p ,并检查其右孩子 p.rchild
    • 若为 NULL,则继续执行 2
    • 若不为 NULL,对其右孩子 p.rchild 执行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Order(T){
p = T;
InitStack(S);

while(p || !IsEmpty(S)){
if(p){
Push(S,p);
p = p->lchild;
}else{
Pop(S,p);
visit(p);
p = p->rchild;
}
}
}
先序
  1. 访问当前结点,沿左孩子入栈,直至 NULL
  2. 栈顶元素 p 出栈,检查其右孩子 p.rchild
    • 若为 NULL,继续执行 2
    • 若不为 NULL,则执行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reOrder(T){
p = T;
InitStack(S);

while(p || !IsEmpty(S)){
if(p){
visit(p);
Push(S,p);
p = p->lchild;
}else{
Pop(S,p);
p = p->rchild;
}
}
}
后序
  1. 沿当前结点的左孩子入栈,至 NULL
  2. 读栈顶元素 p
    • 若其右孩子 p.rchild 不为 NULL ,且未被访问,则执行 1
    • 若其右孩子为空,则弹出栈顶元素,并访问该元素,继续执行 2

  • 左子树全入栈后,还需要对右子树进行相同操作

  • 栈顶元素出栈,要么其右孩子为 NULL ,要么已经访问完该结点的所有子树

    • 必须分清是从左子树返回该元素还是从右子树返回该元素

      增设辅助指针 pre ,记录最近访问的结点,若 pre == p->rchild 表示已经访问完全部子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PostOrder(T){
p = T;
pre = NULL;
while(p || !IsEmpty(S)){
if(p){//走到最左子树最右结点
Push(S,p);
p = p->lchild;
}else{
GetTop(S,p);//获取栈顶元素
if(p->rchild && p->rchild!=pre)
p = p->rchild;//右子树存在且未被访问
else{
Pop(S,p);
visit(p->data);//访问根结点
pre=p;//记录最近访问过的结点
p=NULL;//结点访问完后重置
}
}
}
}

3. 层序遍历

  1. 根入队

  2. 出队,访问该结点

    • 有左孩子,将左孩子入队

    • 有右孩子,将右孩子入队

  3. 返回 1 直至队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eqOrder(T){
InitQueue(Q);
EnQueue(T);
while(!IsEmpty(Q)){
TNode p = DeQueue(Q);
visit(p);
if(p->lchild)
EnQueue(p->lchild);
if(p->rchild)
EnQueue(p->rchild);
}
}

4. 遍历总结

遍历序列->二叉树

只要有中序序列,一定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

  • 先序与中序遍历,相当于以先序入栈,中序出栈。不同的出栈序列对应不同的二叉树
先序与后序相等

由题设 NLR==LRN ,故当 L&R==∅ 时,才成立

  • 只有根结点
先序与后序相反

由题设 NLR==LRN ,故当 L==NULLR==NULL 可得到先序与后序序列相反

  • 即每层只有一个结点

  • 结点数 == 二叉树高度

  • 只有一个叶结点

  • 每个结点所处的左右次序不确定

    3.2.5 线索二叉树

线索二叉树为一种 物理结构 :加上线索的链表结构

1. 原理

  1. 二叉树遍历实质上是将二叉树结点排列为 线性序列

    除首尾结点,都有一个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

  2. 二叉树中有 n+1 个空指针

2. 规则

  1. 无左孩子,lchild->前驱结点

  2. 无右孩子,rchild->后继结点

  3. tag 域,0表示孩子结点,1表示线索

存储结构:线索链表

线索:指针

线索化:将二叉链表中的空指针改为线索

3. 中序线索二叉树代码

结点定义
1
2
3
4
5
typedef struct BiThr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BiThrNode *Lchild,*Rchild;
PointerTag Ltag,Rtag;
}*BiThrTree;
建立中序二叉线索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void InOrderThreading(BiThrTree &Thrt,BiThrTree root){
if(!Thrt=(BiThrTree)malloc(sizeof(BiThrNode)))
exit(OVERFLOW);//Thrt指向中序线索化链表的头结点
Thrt->Rtag = Thread;//线索树的右指针域指向线索数的根结点
Thrt->Rchild = Thrt;
if(!root)//若该树为空树,则左右孩子为线索,分别指向根
Thrt->Lchild = Thrt;
else{
Thrt->Ltag = Link;//线索树的前驱指向二叉树的根结点
Thrt->Lchild = root;
pre = Thrt;
InThreading(root);//中序遍历进行中序线索化
pre->Rchild = Thrt;//最后一个结点的右指针域指向线索树根结点
pre->Rtag = Thread;
Thrt->Rchild = pre;
}
}
void InThreading(BiThrTree p){
if(p){
InThreading(p->Lchild);//左子树线索化
if(!p->Lchild) //前驱线索
p->Ltag = Thread,p->Lchild = pre;
if(!p->Rchild) //后继线索
pre->Rtag = Thred; pre->Rchild = p;
pre = p;
InThreading(p->Rchild);//右子树线索化
}
}
中序线索二叉树找指定结点后继
1
2
3
4
5
6
7
8
9
10
BiThrTree InorderNext(BiThrTree p){
if(p->Rtag == Link)//有左孩子,则直接后继为右孩子
return p->Rchild;
else{//找右子树的最左结点
q = p->Rchild;
while(q->Ltag==Thread)
q = q->Lchild;
return q;
}
}

4. 先&后序线索二叉树

构造

修改调用线索化递归函数的位置

先序找后继

有左孩子,左孩子为后继;无左孩子但有右孩子,则右孩子为后继

若是叶子结点,则其右亲兄弟或最左堂兄弟为其后继

后序找后继
  • p 为二叉树根,则其后继为空

  • p 为其双亲的右孩子,或为双亲无右孩子的左孩子,则后继为其双亲结点

  • p 为其双亲的左孩子,且其双亲有右孩子,则后继为其双亲的最左右子结点

后序线索二叉树不能有效解决后序找后继的问题

  • 从右孩子返回父节点,但右孩子的右指针域不一定是线索,故使用三叉链表,增设 parent
    • 先序线索二叉树与后序线索二叉树 可遍历整棵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typedef struct BiThr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BiThrNode *Lchild,*Rchild,*parent;//三叉链表
PointerTag Ltag,Rtag;
}

BiThrTree PostOrderNext(BiThrTree p){
if(p->Rtag == Link)
return p->Rchild;
else{
//查找p所指结点的父节点
if(p == p->parent->Rchild) return p->parent;
if(p == p->parent->Lchild && p->parent->Rtag == Thread)
return p->parent;
//查找双亲结点的右子树最左结点
q = p->parent->Rchild;
while(q->Ltag == Link || q->Rtag == Link){
if(q->Ltag == Link)//左子结点优先级高
q = q->Lchild;
else
q = q->Rchild;
}
}
}

3.2.6 二叉树的应用

1. 二叉排序树

1
2
3
4
typedef struct TreeNode{	
ElementType key;
struct TreeNode *parent,*left,*right;
}Node, *BST;

p->lchild->data < p->data < p->rchild->data;

  • 中序遍历可以得到有序序列
查找
1
2
3
4
5
6
while(!T && key != T->data){
if(key < T->data)
T = T->lchild;
else
T = T->rchild;
}

一棵二叉排序树上的查找序列,第 n,n+1 个数不能分居第 n-1 个数的两侧如

BST插入

查找过程中,不存在目标结点,再插入

新插入的结点一定是一个叶结点,且是查找失败时,查找路径上访问的最后一个结点的孩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void Insert(BST T,Node *p){	
Node *x = T;
Node *y = NULL;
while(x != NULL){//查找目标结点
y = x;
if(x->key > p->key)
x = x->left;
else
x = x->right;
}
p->parent = y;
if(y == NULL)//第一个结点
T = p;
else if(y->key > p->key)//待插入结点值小于叶结点
y->left = p;
else//待插入结点值大于等于叶结点
y->right = p;
}
BST删除

BST中元素间的相对位置与BST中序序列中元素间的相对位置相同

  1. 若删除结点 p 是叶结点,则直接删除
  2. 若删除结点 p 是某单支树,则用其孩子结点代替
  3. 若删除结点 p 有左右孩子
    • 用直接后继 next 代替,p 的左孩子变为 next 的左孩子,p 的右孩子变为 next 的最右左子树
    • 用直接前驱 pre 代替,p 的右孩子变为 pre 的右孩子,p 的左孩子变为 pre 的最左右子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void Transplant(BST T, Node *x, Node *y){// y替换x的位置
if(x->parent == NULL)
T = y;
else if(x == x->parent->left)
x->parent->left = y;
else
x->parent->right = y;
if(y != NULL)
y->parent = x->parent;
}

void Delete(BST T, Node *p){
if(p->left == NULL)//p左子树空,则用其右孩子根结点代替p的位置
Transplant(T, p, p->right);
else if(p->right == NULL)//p的右子树为空,用其左孩子代替p的位置
Transplant(T, p, p->left);
else{//按上图第二种情况写,第一种类推
Node *q = FindMin(p->right); //找p的最左右子树结点
if (q->parent != p){
Transplant(T, q, q->right);
q->right = p->right;
q->right->parent = q;
}
Transplant(T, p, q);
q->left = p->left;
q->left->parent = q;
}
}
##### BST平均查找长度 **计算** ![](3-树/image-20220130140349529.png) - 查找失败的情况相当于将 $(-\infty,+\infty)$ 用n个数分为 n+1 个区间 **最好情况** ASL = $O(log_n)$ 平衡二叉树 **最坏情况** ASL = $O(n)$ 单链表 ##### 二分查找与二叉排序树 1. ASL相同 - 二分查找判定树唯一 - BST是动态树,不唯一 插入顺序不同,生成的BST不同 2. 区别 | | 类型 | 存储结构 | 构建时间复杂度 | | --- | --- | --- | --- | | 二分查找 | 静态查找表 | 有序顺序表 | $O(n)$ | | BST | 动态查找表 | 修改指针 | $O(log_2n)$ | #### 2. 平衡二叉树 > 平衡因子:$h_L-h_R$ > > 平衡二叉树: > > - 左右子树都是平衡二叉树 > - $|h_L-h_R| \le 1$ ##### 平衡二叉树的插入 > 操作对象:**最小不平衡子树** > > - 距插入点最近的 平衡因子的绝对值为2 的子树 - 调整前,新插入的结点一定是叶结点 - 从下向上调整

image-20220130231059313

  • 不平衡点位置字母相同,则旋转一次;不平衡点位置字母不同,则旋转两次

    LL / RR :旋转一次

    LR / RL:旋转两次

  • 字母不同,则逆向旋转;字母相同,则同向旋转

    LL,则右旋;RR则左旋

    RL,则先右旋再左旋;LR,则先左旋再右旋

举例 :{ 8 , 3 ,7 ,10 ,9 ,15 , 8 }

平衡二叉树查找
  1. ASL: $O(log_2n)$

  2. 比较次数不超过平衡二叉树树的深度,最大深度 $h=log_\phi\sqrt5(n+1)-2$,其中 $\phi=\frac{1+\sqrt5}{2}$

    深度为 $h$ 的平衡树有最少结点

  3. 非叶结点平衡因子为1,结点与树高之间的关系: $n_h=n_{h-1}+n_{h-2}+1$

删除后插入

$T_1 \stackrel{删除}{\longrightarrow} T_2 \stackrel{插入}{\longrightarrow}T_3$

image-20220131115756768

3. 哈弗曼树

定义

最优二叉树,其WPL最小

原理

结点定义

1
2
3
4
5
typedef struct{
char ch;
unsigned int weight;
unsigned int parent,lchild,rchild;
}HTNode,*HummanTree;
构造哈弗曼树
  1. 带权结点构成森林F
  2. 从F中选择权最小的两个结点,求和形成新结点
  3. 删除原先的两个结点,将新结点加入F
  4. 反复执行 1. 直至F中只有一棵树

初始状态

chweightparentlchildrchild
1a0.05000
2b0.29000
3c0.07000
4d0.08000
5e0.14000
6f0.23000
7g0.03000
8h0.11000

1.

image-20220131211941548

2.

image-20220131213957340

3.

image-20220131225843944

4.

image-20220131225438529

5.

image-20220201002056090

6.

image-20220201003045201

7.

image-20220201003340299

二叉哈夫曼树特点
  1. 所有初始结点都是叶结点

    结点权值越小,到根结点的路径长度越长

  2. 不存在度为1的结点,在二叉树中 $n_2=n_0-1$,故哈弗曼树有 $2n_0-1$ 个结点,新建 $n_0-1个结点$

  3. 任一非叶结点权值不小于下一层任意节点权

  4. 二叉树为有序树 ,WPL唯一

Huffman编码

高频短编码;低频长编码

  • Huffman编码是数据压缩码
  • 前缀码:没有一个编码是另一个编码的前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data;
unsigned double weight;
unsigned int parent,left,right;
}HTNode,*HummanTree;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data;
string code;
}HCNode,*HummanCode;

void select(HTNode &HT,int start,int size,int &l,int &r){
ElemType min1 = min2 = MAX;
l = r = 0;
for (int j = start; j < size; ++j) {
if (HT[j].parent == 0)
if (HT[j].weight < min1) {
//如果有元素的权值比当前最小值小,则更新次小值和最小值
min2 = min1;
min1 = HT[j].weight;
r = l;
l = j;
}
else if (HT[j].weight < min2) {
//元素的权值大于当前最小值但小于次小值,更新次小值
min2 = HT[j].weight;
r = j;
}
}
}

HuffmanTree HT;
HummanCode HC;

void HuffmanCoding(HuffmanTree HT,HummanCode HC,ElemType *v,double *w,int n){
//w[]存放n个字符的权值,构造哈弗曼树,并求出字符的编码
//v[]为数据
if(n == 1)//只有一个结点
return ;

/* 初始化 */
int len = 2*n;//总结点数为2n-1
HT = new HTNode[len];
//初始化Huffman存储结构
for(int i = n;i < len;++i){
HT[i].data = v[i-n]
HT[i].weight = w[i-n];
HT[i].parent = HT[i].left = HT[i].right = 0;
}

/* 构造哈夫曼树 */
//共需新构造n-1个结点,在当前结点之前的范围中选择结点值最小的
int l,r;//最小值与次小值的下标
for(int i = n-1;i >= 1;i--){
//从H[i+1...len]中选择weight最小且parent为0的两结点
//其序号为l,r
select(HT,i+1,len,l,r);
HT[i].parent = 0;
HT[i].left = l;
HT[i].right = r;
HT[i].weight = HT[l].weight+HT[r].weight;
HT[l].parent = i;
HT[r].parent = i;
}

image-2022020112091955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从叶到根求每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
HC = new HCNode[len];
int p, s;//s是正在处理的节点,p是s的父节点下标
for (int i = n; i < len; ++i){
HC[i - n].data = HT[i].data;
HC[i - n].code = "";
s = i;
p = HTNode[i].parent;
while (p不等于0) {
if (p的左孩子是 == s)
HC[i - n].code 前添加‘0’;
else
HC[i - size].code 前添‘1’;
s = p;
p = HTNode[p].parent;
}
}
}

3.2.7 红黑树

二叉排序树优势

使用数组,搜索比较方便,但插入删除元素比较麻烦

使用链表,插入和删除元素比较方便,但查找很慢

二叉排序树是数组和链表的折中,适用于动态查找大批量数据

平衡二叉树/红黑树 是为了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控制在 $O(logN) $ (即树高)的时间复杂度

如果输入集合有限,则使用哈希表;如果输入的集合不确定,则使用平衡二叉树/红黑树

定义

红黑树是为了解决平衡二叉树过于苛刻的要求造成的频繁调整

AVL:$-1\le height_左-height_右 \le 1$

红黑树: $\frac{1}{2} \le \frac{height_左}{height_右}\le 2$ 左右两棵子树树高差不超过一倍

设计思路

1
2
3
4
5
6
7
8
// 红黑树的结点定义
struct RBnode{
int key; // 关键字的值
RBnode *parent; // 父节点的指针
RBnode *lChild; // 左孩子的指针
RBnoce *rChild; // 右孩子的指针
int color; // 结点颜色,如可用 0/1 表示 黑/红。也可用枚举型 enum 表示颜色。
};

假设一棵平衡二叉树,结点全是黑。左子树不变,右子树每两层黑结点中间加一个红结点,则左右子树高度差不会超过1倍

性质

  1. 结点非黑即红
  2. 根为黑
  3. 空结点为叶子,叶子为黑
  4. 红结点孩子与父亲必为黑
  5. 从根到任意叶子,经过的黑结点树相等

操作

调色:红黑树引进的操作

调位:AVL

调色

新加的结点都是红结点

叶黑根黑

不红红,可黑黑

如果新加结点的父节点和叔叔结点都是红,则将 原来的 父节点叔叔结点变为黑结点,其祖父结点变为红结点

  • 如果祖父结点的父节点是黑结点,则不做别的操作
  • 如果祖父结点的父节点是红结点,则按照红黑树的规则向根结点调整

调色要保证一整层都要调,若一层中有不一样的颜色,只能调位

调位

新加节点是红,如果父节点是红结点,叔叔结点是黑

AVL的调位方法,要满足 红结点的孩子与父亲都是黑结点 ,适当调色

插入

从一个空的红黑树开始,插入:20,10,5,30,40,57,3,2,4,35,25,18,22,23,24,19,18

插入20,10,5

插入30

插入40

插入57

插入3,2

插入4

插入35,25,18

插入22

插入23

插入24

-------------本文结束-------------